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,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,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。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“流水账”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书籍的读后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历史书读后感 篇1最近,我读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《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》。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历史故事。本书讲了五...

活动范文 > 读后感 > 导航 > 历史书读后感(汇编13篇)

历史书读后感

2025-06-07

历史书读后感(汇编13篇)。

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,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,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。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“流水账”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书籍的读后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历史书读后感 篇1

最近,我读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《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》。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历史故事。本书讲了五个系列:《春秋故事》、战国故事》、《西汉故事》、《东汉故事》、《三国故事》。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历史故事,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,好比《悬梁刺股》如果反复的精读就一定会明白,只要坚持不懈、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。 在这本书中,不仅有许多好看的故事,而且这些故事都是“串”在一起的,紧密相连、缺一不可。仿佛让人身临其境,感受当时浓烈的历史气氛。 当我读到管鲍之交时,我知道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,看到了鲍叔牙是个能容人的人,和管仲相交时不计较自己的得失,一心为朋友着想。当我读到负荆请罪时,我知道廉颇对蔺相如的官级比他高不服并扬言要羞辱蔺相如,蔺相如知道后,有意不与廉颇会面。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,而蔺相如却说:“秦国怕我们赵国,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,。如果我们互相攻击,那只能对秦国有益。我要以国事为重,把私人的'恩怨丢一边!”廉颇知道后十分感动,便光着上身,背负荆杖,来到蔺相如家请罪。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:“我真是一个糊涂人,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!”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。当我读到马陵道上时,我知道了孙膑回国后,齐国就拜他为田径的副手。后来,庞涓发兵攻打赵国,齐国派孙膑带兵去救,齐军先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,魏军只好退兵,当魏军快要走到山口时,齐军突然猛攻,魏兵被打的落花流水,庞涓只能仓皇而逃了。当我读到煮豆燃萁的故事时,我知道了曹植的七步诗的由来。诗是: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 《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》告诉我如何和同学相处,如何在生活中以诚相待,怎样做诚实守信的人,也教会了我许多历史知识,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! 自从妈妈给我买了这本《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》以后,我爱上了古典文学,也是这本书给我了我对历史的喜爱。

历史书读后感 篇2

今天我看了林汉达老先生写的《中国历史故事集》,这本书厚厚的,可好看啦!我都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。

《中国历史故事集》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、战国故事、西汉故事、东汉故事,还有三国故事。我最喜欢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,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,粮草充足,百折不屈,守信用,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、大臣爱护全国百姓。

我觉得,各国之间不应该老打仗,要不然士兵们很惨,死的死,伤的伤,谁都没有好下场。各国之间可以用说客,说服其他的`国家,只拿兵力吓唬一下敌人。

各国百姓快乐,就说明大王好,大王好,大臣就很忠心,大臣忠心了,就能帮大王做一番大事业,就说明这是一个强国。

我觉得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,就能克服困难,打败敌国,一统天下。

秦统一天下之后,不应该让百姓筑长城,应该安抚百姓,整顿民心,鼓励百姓种粮,要不然会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哦!

只要全国万众团结一心,统一天下就很容易啊!

历史书读后感 篇3

你可别看不起落榜生,他有可能让一个国家灭亡!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下樊若水的故事。

樊若水本想在南唐科举考试中当上官报效国家,结果没有考取。他就去投靠赵匡胤。(因为长江天险才暂时保住了南唐的.国家性命。)他精确测量出长江的宽度,凭这个投靠了赵匡胤。宋朝军队一夜之间在长江上修起了一座浮桥,把南唐攻破了。

你看完绝对很惊讶,这个落榜生真厉害!是啊,他的确很厉害。他原本有一颗报效国家的新,结果昏君皇帝选不中他,他只好去投靠别人。

通过这个故事,我想告诉你,考试没考上就不一定没有才能,考上了不一定有才能。要是在古代,你可千万别瞧不起落榜生,要是在现代,你可千万不能瞧不起各种人,他们有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。

历史书读后感 篇4

古人云《汉书》可以下酒,确实,整个西汉王朝,英雄辈出,从陈胜吴广、西楚霸王,到齐王韩信、留侯张良,从景之治到汉武大帝,从卫青霍去病到麒麟阁十一功臣,不禁想起乱世出英雄这句话,英雄开创时势,时势造就英雄,那是中国汉化发展的奠基阶段,也是一个顶峰,读起来引人入胜。

从思想感情上来说,《汉书》比《史记》正统,没有《史记》那么活泼,但是,也正因为这一点,《汉书》被后世许多史学家认为比《史记》更。如果说《史记》反映中国人在诸子百家争鸣的余韵下的开放的、生动的、极富现实功利性的、充满创造力的思想状况,那么《汉书》就反映了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大气滂薄的、使命感极强的、恢宏的思想状况。

纵观全书,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楚汉相争,而在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中,又对留侯张良感触最深。

张良,字子房,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、大臣,与韩信、萧何并称为“汉初三杰”。后世敬其谋略出众,尊称其为“谋圣”。

有人说,刘邦的江山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,那么在战场的后方,为刘邦出谋划策,在计谋这一方面出了很大功劳的就是张良了,张良就像是刘邦的“大脑”一样,所以张良是毫不愧当“谋圣”这一称谓的。其实,张良的智慧不仅为刘邦建造了大汉朝,也为自己谋得了一个的人生。张良可以说是汉初三杰中,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。

至于张良能有不同于韩信、萧何的结局,还在于其实他已经很清楚地掌握了刘邦的心态,算得上是一个心理专家。刘邦能听得进他人的意见,虚心接受,也能任用有才之人为他带兵打仗,但当他真正坐上汉朝皇帝这个位置的时候,他就不再能忍受下面有不安分的人。张良精通黄老之道,也不留恋权位,张良逐步从“帝者师”退居“帝者宾”的地位,遵循着可有可无、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,所以在刘邦要封他三万户的时候,他以“此天以臣授陛下”,选择了“愿封留足矣,不敢当三万户”。

读完《张良传》后,其实我觉得张良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有极高智慧和先见,且能冷静分析问题的人,这一点从他年轻时的经历就可以发现。

国恨家仇,这个理由的.确足够张良去刺杀嬴政,但战乱纷争的年代,谁不会有那么些愤恨呢,但张良就是有那个胆量去计划并实施这个刺杀行动,更何况对方还是那个统一六国的皇帝,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张良不同于常人的杰出之处。他与嬴政的实力悬殊是必然会让他失败,这也不是不可以理解,但这也说明当时的张良还不够成熟,他太心急了,没能做到最的部署和准备。

不过张良年轻时虽然有点心急,但是他还是能够忍得住,懂得及时收回,“大丈夫报仇,十年不晚”。在下邳“亡匿”的日子虽然看起来有点窝囊,但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。面对无礼老人的傲慢行动,张良虽然年轻气盛,有点“愕然,欲殴之”,但他良的品德让他忍过了这一时的冲动,以礼回对老人,并能够一次次地达到老人的时间点。所以能学习到《太公兵法》,不是因为张良运气,而是因为他的品性。

以史为鉴,以人为鉴,每份传承下来的经典,无论是书籍还是其它,都是历经时间的洗涤,大浪淘沙,能留下来的绝对都是精华。

历史书读后感 篇5

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一脉相承,从盘古开天地的远古时代,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清明时代,在漫长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行中,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和成就,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,数不清的英雄豪杰,文人志士在中华历史这本复杂的大书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......

我读了《中华上下五千年》这一本书后,里面主要写了远古时期,夏商周,春秋战国,秦朝,汉朝,三国等几种朝代的故事。其中,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:人类的祖先,教会了人们种植庄嫁,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神农。他的肚子光亮透明,心肝肠肺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,而且他很想为人类做一点事,决心尝遍所有能吃的东西,看看它们在肚子里的变化,于是他不辞劳苦,走遍了很多地方,亲自尝过各种野草和野果,有甜的,也有苦的`,甚至有些含毒。他不但发现了许多可以吃的食物,还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病的药材呢!特别是齐国的晏婴,他才识超人,口若悬河,连很有名气,傲慢的楚王也只能暗暗认输。这本书中,写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经典故事,千回百转的历史传奇。走进这本书,阅读历史,增长知识,来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吧!

历史书读后感 篇6

我想大家一定都读过《上下五千年》这本书吧,它让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历史,就让我们去翻开《上下五千年》去看一看。

书里有许多小故事:有的故事惊心动魄,有的故事感人肺腑,有的故事回味无穷。首先向我们介绍的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,书里说了,神话终究神话,我们了解到,人类的祖先是一种古代的生物“猿猴”。还讲了《神农尝百草》,神农是古代的一位部落首领,有一次,他看到自己的族人因病而死去,别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`家人痛苦地死去,无可奈何。神农因此下定决心,要走遍天下,尝百草,他准备了两个袋子,右边的袋子放可以治病的药,左边的袋子放可以食用的草,让族人就不会误食有毒的草,有一天,他找到了一种草,他便尝了一下,刚吃下去的时候,感觉胃很清爽。但好景不长,一次神农因为误食了“断肠草”,还没来的急吃解药,就毒性发作死了。我非常敬佩他,为了大家的健康,牺牲了自己的生命。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人们本来是不知道的,但是,只要通过一点点的尝试,就会慢慢地积累出许多经验。

这本书告诉我们了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知识,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改革开放,经历了五千年,我非常喜欢读。

历史书读后感 篇7

“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,扇动了几下翅膀,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。”——蝴蝶效应

我们学习历史,总会用平滑的角度按照时间线、时代及地域的背景来分析当时发生的某个历史事件。但是有个作者却跳出了这样的平滑角度,开启了360度的立体的上帝视角来分析看待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,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明白,那只推动历史进程的蝴蝶翅膀是如何煽动的。

他就是温伯陵,历史专栏作家。他擅长用当下最流行的语言,从新奇的角度结构不一样的历史观点,让读者彻底看懂历史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已出版畅销书《一读就懂的中国史》。

当我们把蝴蝶效应放在人文历史的时间长河中,任何一个时间点的事件看似微小,但却可能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会引起轩然大波。

历史中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,它都有自己的规律在其中。可能就是从前的某某人的一个决定或者一个措施,在几百年就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的浪潮。《一读就懂的`中国史2》的核心就是:历史的大变局。

每一个个体在这样的浪潮中都无一幸免地参与其中,或者顺应着历史的潮流向前站在时代的尖端,又或者有人想要逆流而上,最终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,徒留一片唏嘘。

历史书读后感 篇8

疼痛,疼痛,无边无际的疼痛……“这里是——哪里?”他挣扎着爬起来,“哦,我想起来了。”为罪臣证言,被小人陷害,受极刑凌辱。寒光闪闪的刀影,蚊虫乱飞的黑牢,如此,似乎无穷无尽。他转身看了看自己藏在茅草堆中的短刃:“就这样结束,会不会更好呢?”他说着提起那闪着寒光的刀,久久地注视着。

(迁)十年而遭李陵之祸,幽于累绁。——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

历史,是一面明镜,是一个光辉文化的映照。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五千年文化中,许许多多优秀的文人为文化的记载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在灿若星辰的文人中,司马迁,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。他的《史记》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先河,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。我国后来的两千多年里,《史记》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,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。即使是今天,《史记》仍有很高的学习价值。

为李陵辩护而身陷囹圄的`司马迁,留在他面前的只有三条路:弃世,宫刑,赔款。家境贫寒的他完全无法承受如此巨额的罚款,他曾经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故祸莫憯于欲利,悲莫痛于伤心,行莫丑于辱先,而诟莫大于宫刑。”所以在当时的司马迁眼中,其实自杀是最好的选择。但是,正当他准备结束自己生命时,他想到了自己尚未完成的作品《史记》。面对史学发展停滞不前、历史史实严重缺失、珍贵文化无法保存的惨痛现实,他誓死都要把如此璀璨的文化记载下来,传承下去。最终,他选择了屈辱的宫刑。他忍受着身体上极大的痛苦、精神上的无情嘲笑,继续生存、继续自己的写作。

读完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再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,我们为之动容、为之震撼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,《史记》是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《离骚》。一边是精彩纷呈的历史作品,一边是司马迁悲惨屈辱的生平。这其间,应该有一种精神,叫“以天下为己任、以真理为依归”。天下的事,务必记载传承下去;真理的事,务必全力以赴!纵然身陷囹囫,依然坚持不懈、依然矢志不渝。

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,更应该“以天下为己任、以真理为依归”。认认真真学习,踏踏实实奋斗,在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地上,奋力前行、担当重任!

亦其涉猎者广博,贯穿经传,驰骋古今,上下数千载间,斯以勤矣。——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

历史书读后感 篇9

今天,我读了《二十四史》里边的《宋史演义》,里边的第一回:洛河将神奇儿出世,弧矢见志游子离乡。

里边主要讲的是在唐明宗登基的第二年,在洛阳生下了一个香孩儿,他出生的时候,红光环绕在空中,并有一股异香,并且好几天都不散,因此叫做香孩儿。香孩儿宋太祖赵匡胤。

小时候他的母亲劝他读书,他便说:“国家太平的时候,要学文化;国家乱世的时候,要学武术,现在国家不怎么太平,我想学武术,以后会用到。”母亲不许,他就只好去读书了。但是这样并改变不了他想学武术的`心情,他经常和他的好朋友一起去射箭,匡胤的武艺非常不错,因此,许多人都免不了有祸害心思。

有一天,一个少年牵了一匹恶马来看访匡胤。少年说:“这个马很壮士,只是没有人能骑,我想你应该可以骑,所以特来请教一番。”匡胤一下就上去了,马如同风一般,一下跑了五六公里,前面有一座城,匡胤害怕撞到城里,他就底下头想,但是马跑的太快了,匡胤抬起头来,他的额头正好和门楣相触,他就向后一仰,好一个倒翻觔斗,从马上坠下来,本以为他要放弃了,但是他立马起来,追上马,继续顺着原路返回,回家了。

从这一段我能看出匡胤是一个不服输、勇敢无畏的人。

历史书读后感 篇10

最近我读了《中国历史故事集之得陇望蜀》,它讲的是东汉时期汉光武平定天下的事。

公元30年,公孙述是蜀地的统治者,隗嚣是陇右的.王。

汉光武为了平定天下,写信请公孙述和隗嚣归附汉朝求和。公孙述不但不答应,反而还来攻打汉光武。汉光武派兵攻打成都,暗地里防着隗嚣。

隗嚣沉不住气,先发兵攻打汉光武。汉光武亲自征伐隗嚣,轻而易举地把隗嚣打败。汉光武在回京的路上给围困西城和上邽的将军说:“那两个城打下来后,你们立即去攻打蜀地。我的毛病在于平定了陇右,又希望平定蜀地。每次发兵,我的胡须总白一点。如果不这样,怎么平定天下!”

公元36年,蜀地被汉光武的部队攻破,最终平定了天下。

我觉得汉光武先礼后兵,得陇望蜀,志向远大,所以平定天下。而且他善于发兵,有赏有罚,将自己的国家整顿的很好,在和其他国家打仗就可以轻易胜利。

看了这个故事,我觉得做事不要得到一点点收获就满足,要求应该更高,志向应该更远大,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和收获。

历史书读后感 篇11

当我看到这本 5 厘米厚、跟字典没多少区别的《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》时,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兴趣。但为了完成暑假作业,我被迫翻开了这本"字典",突然发现,这本书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乏味,里面的.故事非常有趣。一下子,我的劲头上来了。我开始认真读这本书,日日夜夜,每天都读。终于读完了从《春秋故事》、《战国故事》到《东汉故事》、《三国故事》等 120 多个历史故事。其中,我最喜欢的故事是《管鲍之交》。

它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。他们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还重,处处替对方着想。他们一块做买卖,一块打仗。买卖是合伙的,管仲家里穷,于是鲍叔牙本钱出得多。可是,他们赚了钱,鲍叔牙让管仲多拿钱,自己却没有多少;一出兵,鲍叔牙跑在管仲的前头。退兵的时候,鲍叔牙又跑到管仲的后头。人们都说管仲贪生怕死,可是鲍叔牙却替管仲分辨。这个故事告诉我朋友之间应该坦诚相待,处处讲诚信。我想, 如果我们学习上,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,有困难共同帮助解决,一定没有什么能难倒我们的。

历史书读后感 篇12

今年寒假,我读了一册书,名字叫《上下五千年》。这本书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辉煌成就。读它的时候的我仿佛穿梭时光隧道,看到了饮毛如血的远古时代和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,我被中华民族的`悠久文化深深地吸引和感动。我清晰地记得“神农氏勇尝百草”这个故事,远古时代,人们只食用动物,不吃植物,饮食单一,结果病魔肆虐侵袭人们的身体。神农氏看到这种情况,就想着要改变人们的这种状况,他看到山上长满的草,忽然想到:为什么人们不试着吃植物呢?

于是神农氏鼓起勇气,尝遍了山上所有的植物,边品尝边记录边总结:发现有些植物味道甜美,非常好吃;有些植物味道不错,但吃后呕吐腹泻,身体有不适反应;而有些又难以下咽。他把这些都一一记下来并告诉大家。他又想:“为什么大家要大老远的去采集食物呢?而不在家门口种植呢?于是他又摸索总结植物的生长规律,教人们种地种庄稼,开辟了中华农耕文化的源头。从此,人们的食物更加丰富了,生活也更稳定了。神农氏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:“在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,认真思考,勤于实践,善于总结,就会取得新发现。运用到生活中,小则帮助家庭,大则帮助社会进步。

历史书读后感 篇13

浩浩汤汤,烟波滚滚。历史,记载着兴衰与更替;历史,更能让人知道得与失。说起历史,我的心里满是依恋,内心总涌起一股浪潮,像是对家乡的渴望,又像是对亲人的思念。对于历史,我是如此的痴迷,心心念念想得到一本被称为正史的《二十四史》。

经过一番漫长的酝酿,我终于有了机会,鼓起勇气,动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,终于说服了父母,才答应买它。我满心喜悦,拿到了《二十四史》,在我眼中,它已经不仅仅是书籍,而是一颗又一颗的奇珍异宝,一幅又一幅壮丽的画卷,一段又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!我抚摸着淡金色的封面,如同抚摸着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作品一样,眼里流露出的是贪婪与迷离。十二册,整整齐齐摆在我的眼前。我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之声,我仿佛看到了盛世大唐的辉煌……

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扉页,目光贪婪的扫视着,一行行隽秀的文字牵动着我的思绪。多少文人名士,多少王朝更替都被写在这书上。沉浸在书中,又仿佛看见了白江口的战火纷飞,又仿佛置身于大明王朝的繁荣兴盛中,每一个场景都如画般镌刻于这千古奇书上。

一书在手,天下我有。从此君王不早朝。我手不释卷,只要一有机会马上捧书而读。吃饭的时候,我边看边吃,以至于不知肉香味;睡觉的时候,我趴着看,以至于手麻肩痛;甚至于,上厕所的时候,也捧着心爱的《二十四史》。书中传奇的故事吸引着我,书中的文字不再是字,而是重现当年场景的一块块拼图,历史,在我的思绪中苏醒了!是啊,我太爱它了!

人有悲欢离合,天有不测风云。在之后的一次考试中,我惨遭“滑铁卢”——鲜艳的圈叉如血色一般呈现在我眼前。妈妈的脸由白变红,由红变青,所有的愤怒与不满,排山倒海向我倾泻而来:“叫你先课内再课外,你就是不听!现在好了吧?!”我自己也明白,满心的`羞愧,只好先舍下《二十四史》去学习了。我知道我必须重新证明自己了,如同越王一样,背负着委屈,要卧薪尝胆了。

在与它别离的这段日子,我始终忘不了它那美妙的页面摩擦声,一直余音绕梁。也正因为这样,它成了我学习的动力,它激励着我去面对一切的困难与挫折,那些历史名士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呀!

当我又一次触摸到它时,那熟悉的感觉又一次涌上心头,这种近乎于羁绊的情感,顷刻间如同奔涌而出的洪流,势不可当。虽然它只是书,但我认为某种程度上,它甚至超越了书这个名词,它俨然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沉浸于它的世界,每一段情节让我悲喜交加,每一个故事催我泪下。我想:编这书的人定也是享受历史,才能编撰成这旷世奇书吧!

夕阳西下,落日的余晖照在《二十四史》上,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。鸣蝉不振,蛙声已歇,最后一缕光消失在地平线上,但我和《二十四史》的故事即将拂起崭新的一页,我们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……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i2599.com/duhougan/49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