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牧诗题乌江亭读后感
2025-06-06杜牧诗题乌江亭读后感(实用3篇)。
杜牧诗题乌江亭读后感 篇1
由童辉主编,外文出版社出版的《一生最爱古诗词》分为三个部分:诗卷——千年情怀谁人知;词卷——豪放缱绻两相宜;元曲——断肠元曲在天涯。其中,诗卷包括:质朴天籁闻余韵——古逸;天然画卷最风流——诗经;瑰丽奇绝明珠来——楚辞;风骨散落汉家尘——汉魏南北朝诗;李杜文章在,光焰万丈长——唐诗;哲思义理诗中藏——宋元明清诗。词卷包括唐五代词,宋词,金元明清词;曲卷主要是元曲部分。
一生最钟爱的古诗词缱绻,如明珠煜煜,如月华皎皎,如星辉灿灿。
当我读着质朴的上古歌谣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。”时,羡慕古人的随意自然。读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感慨诗经的天然风流的魅力以及百姓对生活的浪漫和灿烂。在瑰丽奇绝的楚辞里,读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”长叹屈原的浪漫和忧君忧国的伟大情怀。读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被诗人恬淡,物我两忘,超然高远的人生境界所愉悦。读李白的“西上莲花山,迢迢见明星”,我不能不惊叹作者那纵横驰骋、自由挥洒的千钧笔力;读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,我感受到了作者蔑视富贵、鄙弃世俗的傲岸精神。读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我感
受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坚信。读杜甫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看到了作者凌云壮志和蓬勃的进取精神。读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。 读岳飞的“怒发冲冠,凭阑处、潇潇雨歇。抬望眼、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我的心深深地被岳飞洗雪国耻,重整河山的壮志豪情所感染;读柳永的“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”,我被全篇缠绵哀怨,委婉曲折的情谊所感动;读苏轼的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,我被全篇的豪迈气势所感染;读李清照的“莫道不消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”,我被全篇的“愁”思所笼罩,变得多愁善感了;读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”,我既被全篇强烈的感情色彩所感染,更为词章的声调美和音乐美而陶醉;读蒋捷的“流光容易把人抛,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”,我感受到了春光的流逝,容颜的易老;读李煜的“剪不断,理还乱。是离愁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”,我陶醉于全篇明白如话、比喻形象的语言中;读晏殊的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小园香径独徘徊”,我沉吟在清淡而又深婉的词意里,感受着那层淡淡的哀愁,读马致远的'“枯藤老树昏鸦。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,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。”我感受到了作者极致的断肠之感、秋思之愁。
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,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,仿佛和他们一起走过,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好。唐诗的博大,宋词的细腻,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。诗词,还是要慢慢地品味。人说,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感悟,读古人的书,就是今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。在这个浮躁的社会,在这的网络和虚拟横行的社会,若能沉静自己的心,读一读古诗文,让自己的灵魂和心灵有个安放处,何其快哉!
杜牧诗题乌江亭读后感 篇2
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古诗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。受家庭教育的影响,我从小就喜欢读诗。虽然我小时候只是张开嘴背诵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许多诗歌再次被仔细阅读和听,但我总是能感受到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。
每逢业余时间,我都会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读书,体验苏轼“希望人长久,千里共灿娟”。“思乡之情,品味李宇“问君能有多愁善感”的亡国之恨,理解李白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去还回来”的豪放情感。我最喜欢的.古诗是童年朗朗上口的《慈农》。“锄草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辛苦。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不合理。每次读这首诗,似乎都有农民暴露在烈日下。他们不怕疲劳和炎热。他们汗流浃背,努力除草耕地。汗水滴进河下的土壤里。我想,读完这首诗,大家一定会像我一样,对来之不易的粮食发出由衷的感慨。这道菜里的每一粒米饭都充满了农民的辛勤劳动。为了让大家吃到美味的白米,农民叔叔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耕种,为苗木除草。多么感人的举动啊!
现在,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富裕,很多人都忘记了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我有时和长辈出去吃饭,但我经常看到刚离开的人在桌子上留下了很多食物,他们不知道如何节省,如何节省。我真的很想大声呼吁:让我们都珍惜每一粒米,不要浪费食物,这是农民叔叔的努力和汗水的结果啊!让我们都采取行动,从节约一粒米开始,从身边的小事开始,用实际行动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。
杜牧诗题乌江亭读后感 篇3
【原文】
《题乌江亭》
年代:唐作者:杜牧
胜败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耻是男儿。
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。
【注释】
1)乌江亭: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载:项羽兵败,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,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,乃自刎于江边。杜牧过乌江亭时,写了这首咏史。
2)不期:难以预料。
3)包羞忍耻: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,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。
4)江东:指江南苏州一带,是项羽起兵的地方。
【译文】
胜败乃兵家常事,是难以预料的,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。
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,人才济济,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,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。
-
i2599.com小编精心推荐:
- 千家诗读后感 | 厚积薄发读后感 | 卡内基读后感 | 纪晓岚读后感 | 杜牧诗题乌江亭读后感 | 杜牧诗题乌江亭读后感
【赏析】
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。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,缺乏大将气度。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,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。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,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,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,不善于得人、用人。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“天亡我,非战之罪”的执迷不悟。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。二人都注重人事,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,强调其必败之原因;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,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。
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“胜败乃兵家之常事”这一普通常识,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.问题,为以下作好铺垫。“事不期”,是说胜败的事,不能预料。
次句强调指出只有“包羞忍耻”,才是“男儿”。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,含羞自刎,怎么算得上真正的“男子汉”呢?“男子汉”三字,令人联想到自诩为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的西楚霸王,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,只是归咎于“时不利”而羞愤自杀,有愧于他的“英雄”称号。
第三句“江东子弟多才俊”,是对亭长建议“江东虽小,地方千里,众数十万人,亦足王也”的艺术概括。人们历来欣赏项羽“无面见江东父兄”一语,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,听不进亭长忠言。他错过了韩信,气死了范增,确是愚蠢得可笑。然而在这最后关头,如果他能面对现实,“包羞忍耻”,采纳忠言,重返江东,再整旗鼓,则胜负之数,或未易量。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。
“卷土重来未可知”,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,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,还是大有可为的;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。这样就为上面一、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,而这样急转直下,一气呵成,令人想见“江东子弟”“卷土重来”的情状,是颇有气势的。同时,在惋惜、批判、讽刺之余,又表明了“败不馁”的道理,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。
【扩展阅读】
此诗与《赤壁》诗一样,议论战争成败之理,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。
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,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。诸如“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”(《赤壁》),“南军不袒左边袖,四老安刘是灭刘”(《题商山四皓庙》),都是反说其事,笔调都与这首类似。宋人胡仔在《苕溪渔隐丛话》中谓这首诗“好异而畔于理……项氏以八千人渡江,败亡之余,无一还者,其失人心为甚,谁肯复附之?其不能卷土重来,决矣。”清人吴景旭在《历代诗话》中则反驳胡仔,说杜牧正是“用翻案法,跌入一层,正意益醒”。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,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。吴景旭为杜牧辩护,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,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,也是可取的。
-
欲了解杜牧诗题乌江亭读后感网的更多内容,可以访问:杜牧诗题乌江亭读后感